1.劳动鉴定委员会设省、州(市、行署)、县(市、区)三级,委员会成员由同级劳动、人事、卫生、工会等部门的负责人和医疗单位的各科专家组成。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同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鉴定的日常事务。
(1)贯彻执行有关劳动鉴定的政策、规定;
(2)对因伤、病休息的职工定期进行复查,确定职工伤、病医疗终结时间,并提出安排复工或其他处理意见;
(3)负责收集、整理和保存与职工伤亡事故、职业中毒有关的材料(如事故报告、原始病历和病历摘要,诊断书、X光片、现场证明书等);对需要鉴定的材料进行填报。
6.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在劳动鉴定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劳动鉴定的日常工作,主要职责是:
(1)承办劳动鉴定的日常工作;
(2)管理劳动鉴定方面的文书、档案、印鉴;
(3)负责劳动鉴定方面的咨询;
(4)负责劳动鉴定专家的聘请和调整;
(5)办理劳动鉴定委员会授权或交办的其他事项;
(6)负责组织劳动鉴定专家进行鉴定工作。
(五)鉴定工作程序
1.劳动鉴定范围:
(1)因病或非因工负伤职工劳动能力丧失程度的鉴定;
(2)工伤与职业病职工伤残等级及护理依赖程度鉴定;
(3)工伤职工超过12个月以上的工伤医疗期的确定以及工伤医疗期满后或者旧伤复发仍需治疗的确认;
(4)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劳动能力丧失程度的鉴定;
(5)对本级劳动鉴定结论不服的复查和对下级劳动鉴定结论不服的重新鉴定;
(6)同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委托的鉴定;
(7)上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委托的鉴定。
2.劳动鉴定申报要求:
(1)职工在医疗期内治愈或者病、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或者医疗期满仍不能工作的,方可进行鉴定;
(2)病、伤职工所在单位应按要求填写《云南省伤病职工劳动能力鉴定表》;
(3)鉴定应提供病、残职工完整的原始病历、诊断结论、X光片等资料以及工伤职工的身份证复印件;
(4)因工负伤鉴定的应有工伤认定书或其它有效证明,患职业病的应有职业病防治所的职业病诊断书。
3.劳动鉴定的受理:
(1)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对《鉴定表》及随附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申报材料予以受理;
(2)凡因工、因病符合劳动鉴定的职工,用人单位应组织鉴定。对符合鉴定而企业、单位不予申报鉴定的,职工及其亲属可以申请鉴定。要求是:属于因工鉴定的,由申请人提供有效的工伤证明、医疗检查材料;属于因病鉴定的,由申请人提供医疗检查材料。无论是因工或因病鉴定,经受理后都要服从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的安排和要求。
4.符合鉴定的材料受理后由办公室选择以下程序予以鉴定:
(1)对鉴定材料进行分类、分科整理、登记;
(2)对需要进行重新检查的,通知单位或被鉴定人检查医院和检查项目;
(3)对需要进行面视的,通知单位或被鉴定人面视时间、地点等;
(4)对需要重新检查或面视而被鉴定人无正当理由拒不配合的,鉴定委员会有权据情定案,不再安排鉴定;
(5)专家组鉴定依据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鉴定标准对鉴定材料进行技术鉴定并写出鉴定意见;
(6)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依据专家组鉴定意见作鉴定结论书通知单位或被鉴定人。
5.鉴定复查:
(1)被鉴定人对本级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鉴定结论30日内向本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申请复查,并提出申请复查理由,办公室根据复查申请事由进行审核,确属应予复查的,填写《云南省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复查表》;
(2)复查申请应在接到鉴定结论30日内申请,逾期申请的不予受理,对复查结论仍不服的应在30日内向上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逾期申请的不予受理,省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3)如病情和伤情变化需向本级劳动鉴定委员会提出重新鉴定者,宜在鉴定结论下发一年之后申请再次鉴定;
(4)凡提请上一级劳动鉴定委员会重新鉴定的,原鉴定委员会应出具同意上报鉴定的意见,受理重新鉴定的劳动鉴定委员会应将重新鉴定的结论通知原鉴定委员会,原鉴定委员会应服从上一级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
6.鉴定归档
鉴定委员会办公室应在鉴定结束后,将鉴定材料立卷归档备查,归档材料应包括《鉴定表》及其所附医疗检查材料等鉴定依据、专家结论书、工伤证明书等。
(六)劳动鉴定费用
1.劳动鉴定费用不论因工伤残、因病或非因工伤残,凡经单位同意第一次鉴定的,其鉴定费用由单位支付。
2.申请复查鉴定的不再收取鉴定费。
3.对复查鉴定结论不服,提请上一级鉴定的,鉴定费用由申请方负担。
4.由于病情或伤情变化,一年后申请重新鉴定的,不论其结论是否改变,鉴定费用均由申请方负担。
5.劳动鉴定收费的使用范围:
(1)劳动鉴定聘请专家的报酬;
(2)召开劳动鉴定会议的费用;
(3)劳动鉴定专家鉴定的会见费用;
(4)劳动鉴定所需表、卡、册、证等印刷费;
(5)与劳动鉴定相关的宣传、培训等业务经费;
(6)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日常经费支出;
(7)其他与劳动鉴定相关的费用。
劳动鉴定的费用支出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劳动鉴定费用年终结余部分,可转下年使用。
(七)有关规定
1.各级劳动鉴定委员会可根据本规则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但不应超出本规定的范围。
2.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劳动鉴定工作,在省级机关事业单位医务劳动鉴定委员会成立之前,由劳动鉴定委员会承担。